PLG與TPBL兩大職籃聯盟昨日正式對外宣布,兩聯盟將展開為期三年的「合作模式」,聯手組成10隊參與新賽季聯賽。然而雙方至今仍未合併,反而以「合作非合併」的曖昧方式進行新賽季,引發球迷高度疑問與不滿。
PLG與TPBL兩大職籃聯盟昨日正式對外宣布,兩聯盟將展開為期三年的「合作模式」,聯手組成10隊參與新賽季聯賽。然而雙方至今仍未合併,反而以「合作非合併」的曖昧方式進行新賽季,引發球迷高度疑問與不滿。
特別是PLG方面目前僅剩三支球隊,在聯盟規模萎縮情況下仍堅持不與TPBL直接整併,外界難以理解背後邏輯。
根據知名專欄作家爆料,PLG之所以遲遲無法與TPBL直接合併,與他們先前與東超聯賽簽下的5年合作合約密切相關。若PLG直接解體或不再以聯盟形式存在,恐將違反與東超合約條件,甚至可能遭到除名,導致聯盟整體損失。
國王跳槽TPBL 東超參賽權一度風波不斷
去年新北國王自PLG出走,轉戰TPBL,仍取得參加東超資格,當時PLG執行長陳建州曾表示:「東超有權拒絕TPBL球隊參賽」,最終雙方經過長時間協調,國王才順利上場,但球衣與主場皆未展示TPBL標誌,甚至也未明示PLG,反映出東超與台灣籃壇之間的複雜微妙關係。
這次雙聯盟簽署「3年合作意向書」,據傳也是為了維持PLG形式的延續性,避免直接合併可能造成的法律與商業糾紛。若三年合作過程順利,雙方才會進一步啟動整併程序。
球迷質疑東超實力與價值
不過這項合併未果的結果也引發不少球迷不滿。有論者指出,東超聯賽雖號稱亞洲頂尖聯賽,但長年以娛樂為主要包裝,許多國家如韓國、菲律賓雖然表面上派出一線球員,但比賽多以「練兵」為主,甚至有球迷質疑其真實性。
這也讓桃園領航猿等台灣隊伍在東超獲勝,但一到國際正式賽事如瓊斯盃,表現卻顯得格外掙扎,引發「東超一條龍、瓊斯盃一條蟲」的批評聲浪。球迷質疑,若連瓊斯盃都打不出內容,東超戰績又有何實質意義?
此外,除台灣與日本外,其他東超參賽國在本地市場反應平平,許多球迷認為東超仰賴台灣市場流量,應該是東超「拜託」台灣球隊參加,而非反過來「求著參加」。